智慧医养大讲堂第九期成功举办 朱庆华教授分享“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量化自我研究”
2022年9月13日晚,由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智慧养老研究所、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智慧养老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智慧医养大讲堂第九期于线上成功举办。
本期智慧医养大讲堂主讲人是智慧养老50人论坛成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教授,朱教授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健康信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朱庆华教授以“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量化自我研究”为主题,指出在技术手段的发展、思维模式的进步、在线社区的推动下,量化自我可以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期大讲堂由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智慧养老研究所周季蕾老师主持。
朱庆华教授首先从人类亚健康、慢性病等健康议题出发,介绍了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公民健康问题的政策背景,强调利用技术手段构建一种“预防型”健康管理体系。近年来,随着各种可穿戴设备、健康追踪类应用的发展,为个人实施量化自我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契机。个人健康意识与素养的提升,促使公众相继参与量化自我进行健康管理。
在此智慧健康的背景下,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应运而生,它聚焦于人、信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交互,是由健康信息学、社群信息学、社会信息学交叉形成的研究领域。朱庆华教授指出,健康信息行为研究重视在智慧健康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探索个体和群体产生的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活动和实践。因此,朱庆华教授团队针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搜索、传播与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健康信息的管理方面,基于量化自我的视角对个人健康管理和健康行为干预进行研究,量化自我视角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量化自我的概念内涵
关于量化自我概念的发展,朱庆华教授表示,历史上人类对自身进行量化记录的行为始终以个案的形式存在,并且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微软MyLifeBits实验项目的开展,量化自我再次兴起,在技术支撑、思维进步与在线社区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量化自我概念的内涵,朱庆华教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解释,广义的量化自我数据范围从单纯的身体数据延伸到个体行为和认知领域,而狭义的量化自我主要围绕身体机能和疾病诊断两大类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目的是提高个人或群体健康状况。依据活动理论的哲学框架,量化自我可分为主体、客体、工具、社群、规则和分工六大要素。量化自我的研究内容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量化自我特征和应用研究;第二,量化自我相关技术研究;第三,量化自我参与动机和行为研究;第四,量化自我效用研究。
二、量化自我的参与流程
针对用户参与量化自我的流程问题,朱庆华教授团队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对被试者的量化自我行为开展跟踪并事后访谈,获取相关纵向体验、认识、行为以及访谈数据等,进而剖析量化自我全过程的特征和机理。最终发现,量化自我参与阶段可划分为初始阶段、保持阶段、发现阶段。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关键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三个阶段之间存在递进、迭代、重叠的内在联系。
三、量化自我的持续参与动机
针对量化自我的持续参与动机问题,朱庆华教授团队发现,量化自我持续参与的动机主要涉及工具、社会以及用户三个维度,基于动机理论和S-O-R理论构建了量化自我持续参与的动机模型,通过访谈记录的扎根分析与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假设模型。
最终得到如下结论:三个维度的动机对量化自我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用户驱动维度的动机在工具、社会维度的动机中发挥中介作用。从工具驱动维度来看,自我监管积极影响感知有用,信息寻求和易用性影响自我效能,外部奖励积极影响乐趣;从社会驱动维度来看,主观规范积极影响自我效能,社会交往积极影响乐趣和归属感;从用户驱动维度来看,感知有用、自我效能、乐趣积极影响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
基于以上研究,朱庆华教授总结,量化自我可以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研究者的关注。对于未来量化自我的研究,朱庆华教授建议,首先要降低普通群体的参与门槛;其次,优化量化自我服务是持续参与的保障;要从社会层面营造量化自我社会化氛围,同时重视个体差异与心理活动,给予支持和保障。未来,可以围绕量化自我过程的数据隐私与数据管理、基于量化自我结果的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分享结束后,线上观众踊跃提问,分享体会,朱庆华教授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自我管理、量化自我未来研究方向、健康数据共享、健康干预等问题,气氛热烈。智慧养老研究所左美云教授、付虹蛟副教授、黄科满副教授、周季蕾老师和1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一同参加了会议。